客家小炒
材料:
三層肉200克、乾魷魚1條、豆乾5塊、大蒜數粒、蔥3根、紅辣椒2支、芹菜數支
調味料:
醬油1大匙、糖2小匙、白胡椒粉1小匙、米酒2大匙
做法:
1. 乾魷魚洗淨;去中間硬的透明的骨,用剪刀剪成寬0.5公分條狀
(一隻魷魚,用溫水 +1大匙鹽 +1匙米酒去腥,約泡3小時) 泡軟備用。
2. 三層肉切肉絲;豆乾洗淨切片;大蒜拍碎;蔥切段;辣椒切絲芹菜切約4cm小段。
3. 熱鍋加入1大匙油,將白肉部份先下鍋煎出豬油,再放入瘦的部位拌炒。
4. 放入豆乾一起煸炒出香味。
5. 放入魷魚、蒜粒、蔥白,下鍋炒香。
6. 接著放入泡魷魚的水2~3大匙,讓食材氣味融合。
7. 從鍋邊加入醬油,嗆出香氣,放入糖、白胡椒炒約一分鐘。
8. 放入芹菜、蔥綠、辣椒、蒜粒拌炒均勻。
9. 鍋邊加入米酒嗆出香氣,大火拌勻盛出。
上菜囉!!
料理「客家小炒」前,會先將魷魚泡鹽水,鹽水會讓魷魚微發,
口感比較好,不會太硬,再與其他食材一同拌炒。
乾魷魚要泡鹽溫水,才容易軟化,浸泡米酒則為了去腥味,
一定要下鍋爆炒,魷魚才更香,更能顯出客家炒肉的特殊風味。
客家小炒,永遠少不了三層肉、乾魷魚和青蔥。
鹹鮮夠味,肉肥而不膩,配上一大碗白飯,
讓人忘卻一天的辛勞,五臟六腑瞬間獲得滿足。
台灣「客家小炒」的淵源是在拓墾時期。
先民開田墾地成功,必備三牲酬謝神明保佑,多半以豆干魷魚和豬肉做為三牲。
祭祀完,主婦下廚將三牲切條,搭配香菜如芹菜、蒜苗提香,
加點醬油,於是肥、鹹、香三成為一道令人垂涎三尺,客家美食的經典菜色。
看倌們開動~
更多客家菜: